作者:张良福 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来源:《世界知识》2019年第23期
西方强国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是争夺与控制海洋的历史。15世纪以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向海外扩张,成为海上强国,也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后来英国强大起来,海上霸权被英国取代。英国掌握海上霸权100多年,殖民地遍及全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海上”变幻大王旗
美国的海上力量成长从“搭便车”开始,和、战两手并用,稳步推进。19世纪初,美国开始向太平洋扩展。1844年美国借助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抵达日本江户湾,迫使日本于1854年与其签订《日美亲善条约》。1898年美国通过发动与西班牙的战争,签订《美西巴黎条约》,美国兼并了夏威夷、萨摩亚群岛、菲律宾群岛,使整个太平洋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五国在华盛顿会议达成《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吨位比例为5∶5∶3∶1.75∶1.75。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就此终结,美国取得与英国对等的制海权。二战结束后,美国彻底取代英国成为海上新霸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苏联海上力量不断增强,一度与美国在全球海洋上相抗衡。但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军事上几乎独霸全球海洋。
中国背海而衰,向海而兴
中国是毗邻大海的古老国家,有深厚的海洋文明和发达的航海产业。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强大的海上实力,但由于与西方大航海的理念、目的迥异,对近代世界海洋秩序并无明显影响。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厉行海禁。西方国家大力发展近代大型舰船,船坚炮利,而中国仍然是小船、木船组成的传统水师。1840年英国对华实行炮舰外交,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有海无防。自此, 中国国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海上。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随后近代海权观念传入中国,中国近代海军与海防诞生,并在19世纪80年代取得决定性成果,成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等四支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但1885年中法战争、特别是1894年甲午战争中,中国近代海军被打败。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近代海军被彻底消灭。中国在世界海洋上无一席之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海军白手起家,70年来从无到有、到强,从近岸、近海走向远海、远洋,从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相结合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成为西太平洋乃至全球的重要海上力量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与海洋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
国际海洋安全秩序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国际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科技等领域的地位和重要性与日俱增。国家之间,围绕领土主权与海域划界之争日益尖锐,严重影响国家间关系;区域层面,海洋事务领域的区域合作与较量并存,与地区和平稳定息息相关;全球层面,围绕新的海洋规则的博弈在加剧,海洋的和平、公平、可持续的开发利用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发展,对国际海洋政治、经济、安全的影响日益深刻,乃至具有革命性、颠覆性特征。全球和区域海洋治理正在有序与无序交织中探索前行。
国际海洋安全秩序正在由美国主导、其盟国参与的霸权格局向多强格局转变。海洋是西方列强几百年来的乐园。中国作为后起海洋大国,大力增强海上实力,必然冲击现存的海洋安全秩序、特别是美国等既有海洋强国的“既得利益和权力”。国际海洋安全秩序正在重构进程中。未来中美共治、或共商共建国际海洋安全秩序的情景不能排除,但中美对立、多强参与的国际海洋安全秩序也是可能的情形。
未来全球及亚太地区海洋秩序的主导因素究竟是规则还是实力,目前仍不明朗。多年来,美国竭力鼓吹要建立“基于规则的秩序”,并拉拢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国参与。但美国所谓“基于规则的秩序”的话语含义,并非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和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而是美国凭借其超强海上力量而自我认定的所谓“规则”。
携手应对各类海上共同威胁和挑战,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海洋领域的具体实践与体现。中国要改变传统海洋安全的思维定势,树立国家综合安全、人类共同安全的思想观念,推动建立新型海上安全合作伙伴关系,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着力营造平等互信、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国际海洋安全格局;着力深化海上公共安全领域合作,积极履行国际责任义务,保障国际航道安全,努力提供更多海上公共安全产品;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致力于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或处理与邻国的海域划界问题及其他海洋争议,建设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