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洋出版社与韩国Parkyoung出版公司签订了《后马汉时代的中国海权》一书的版权输出协议。
该书是海洋出版社于2018年推出的重点图书,作者为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图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军事科学院原中美防务中心姚云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和英国海权战略大家杰弗里·蒂尔等对该书做出高度评价。
该书约25万字,分为“概念与形式”“现状与目标”“手段与路径”三篇,全面梳理了国内外的海权理论,系统回顾了中国近代以来海权建设的历史,在客观理性把握中国的海洋先天禀赋、所处的时代条件和世界军事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尝试通过综合分析中国海权发展的条件与环境、海洋利益范围和主要手段,全面探讨中国海权战略。该书紧密结合当前海权发展的新内涵,对马汉和杰弗里·蒂尔等人关于海权要素的论述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并由此建立了一套评价海权强弱的四大类十二项指标体系,对当前中国海权建设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做出审慎的评价与分析,并对战略目标的合理性、实现方式的可行性、行动方案的可操作性进行重点考察和论述,力求建构出一条现实可行、手段与目标一致、路径与战略紧密结合的海权崛起之路。
从魏源的《海国图志》到孙中山“国力之兴衰强弱,长在海而不在陆”的认知,中国的海权,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作者认为,从1840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所说的海权依然是海防,带有浓厚的大陆文化基因。中国真正认知海权、发展海权不过只有30多年的时间。
30多年来,中国的海权有了长足发展:中国的造船能力、渔业生产规模和商船数量均为全球第一,海军的实力也大大增强。然而,中国的海权也有明显的短板:我国是海洋大国,有18000千米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千米主张管辖海域,但目前实际管控的海域面积仅有150万平方千米,人均海域占有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我国是海洋地理相对不利的国家,海域狭长且为岛链所困,缺乏直接向洋的通道;我们在海外缺乏必要的基地或支点,也没有强大盟友的支持,远距离投送和行动经验缺乏。
针对上述现状,作者提出通过体制改革、增强军力、发展海洋经济、提升科技水平、改进外交手段等措施,实现“近海控制,区域存在和全球影响”的海权目标。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进而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作者针对这一工程进行了全方位论述。
该书版权输出至韩国,对于海权研究的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周边国家了解中国海权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中国更好地就海洋议题与世界互动迈出了重要一步。